現(xiàn)在,中醫(yī)藥正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,但是,當(dāng)您把一包包中草藥拿會家以后,到底該怎樣正確地煎煮和服用呢?下面我們來談?wù)劇?/span>
1
煎藥工具怎么選?
現(xiàn)在有些朋友對此不大在意,用平時煮飯的鋁鍋來熬中藥,這是不對的,一般情況下,中藥不能用金屬器皿來煮,因為金屬器皿中所含的各種金屬成份會與某些中藥的成份產(chǎn)生化學(xué)反應(yīng),而且其中某些重金屬被析出后會被人體吸收,從而影響人體的健康。最好用砂鍋、陶罐、搪瓷、不銹鋼亦可。
但是,有的朋友會發(fā)現(xiàn),藥壺在開始煮的時候會漏水,這是為什么呢?原來,用泥渣燒制的藥壺會有一些縫隙,傳統(tǒng)的做法是,在第一次使用以前,先用藥壺熬些玉米面,熬好以后,藥壺的縫隙就會被堵住了。如果您用砂鍋煮藥,那么記住,一開始不要使用大火,否則砂鍋會出現(xiàn)裂鍋現(xiàn)象,要先用小火,等砂鍋整個都熱了,再適當(dāng)加大點火力。
鐵鍋在煎煮山楂、五倍子等中藥時,會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鐵。
中藥湯劑的質(zhì)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(guān)系?,F(xiàn)在仍是以砂鍋為好,因為砂鍋的材質(zhì)穩(wěn)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(fā)生化學(xué)反應(yīng),其傳熱均勻緩和,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。
此外,也可選用搪瓷鍋,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。但是不能使用鐵鍋,銅鍋,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(xué)性質(zhì)不穩(wěn)定,易氧化。
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(xué)成分發(fā)生反應(yīng),如與鞣質(zhì)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,使藥液的顏色加深。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。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。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(zhì)量,直接關(guān)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。
2
中藥飲片是否需清洗?
如果實在覺得草藥有些泥沙,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,切忌浸洗,以免成分丟失,細小種子類的藥材會被沖走流失。
3
煎藥前需不需要浸泡?
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,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,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,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(fù)其天然狀態(tài),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。
一般以花,葉,莖類為主的藥物,浸泡時間為1-1.5小時。以根,種子,根莖,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-3小時。
4
煎藥需要多少水量?
水應(yīng)浸過藥材面2-3cm為佳,輕輕摁住藥材,水面剛好漫過手背,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,在浸泡半小時后水位下降,另加涼水至標(biāo)準(zhǔn)水位,再開始煎煮。
5
煎藥應(yīng)掌握什么樣的火候?
在藥液未沸前宜用急火(大火)
沸后改用文火(小火)
煎藥溫度的高低,中醫(yī)稱之為“火候”一般習(xí)慣上稱為“文火”或“武火”。所謂文火,就是弱火,溫度上升緩慢,水份蒸發(fā)較慢。
所謂武火,就是強火,溫度上升快,水份蒸發(fā)的也快。如煎藥時火候過強,水份蒸發(fā)快,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,也容易糊鍋。
反之,火候弱,煎煮的藥效果就差。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,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,保持在微沸狀態(tài),可減慢水份的蒸發(fā),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。
6
煎藥應(yīng)需要多長時間?
1.一般藥物,頭煎煮沸后,再煎20—30分鐘,二煎煮沸后,再煎15-20分鐘。
2.質(zhì)地較輕或含芳香性成分較多,如解表、芳香化濕、行氣等類藥物,煎煮時間應(yīng)適當(dāng)縮短,頭煎煮沸后再煎10-15分鐘,二煎煮沸后5-10分鐘即可。
3.補虛藥、礦物藥及根莖類等質(zhì)地厚重堅實、不易揮發(fā)的藥,則應(yīng)延長煎煮時間。頭煎煮沸后,再煎40-50分鐘;二煎三煎,乃治四煎沸后,再煎30-40分鐘即可。煎煮時間均以藥液煮沸后計算。
7
可以煎煮多少次?
中藥湯劑每煎煮1次時,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約為45%,也就是說中藥湯劑煎煮3次后,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%左右,如果藥物只煎煮1-2次,則有效成分總損失量為30%-55%,補益藥就更多,故提倡煎煮2次為佳。
8
處方中單包的藥如何煎熬?
『后下』
▼
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~10分鐘入煎即可
『包煎』
▼
1.花粉類藥物、細小種子果實類中藥、藥物細粉,如蒲黃、葶藶子、黛蛤散等均應(yīng)包煎。
2.含淀粉較多的藥物,如浮小麥、車前子等在煎煮過程中易焦化,也需包煎。
3.附絨毛藥物,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,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,引起咳嗽等不適癥狀,常見藥物如旋覆花、枇杷葉等。
『烊化』
▼
一些膠類或糖類藥物,如阿膠、龜版膠、鹿角膠、飴糖等。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后,沖入湯液或加入湯液中烊化服用。
『另煎』
▼
一些貴重中藥,如人參、西洋參、鹿茸、冬蟲夏草等。為避免浪費,可以單獨煎煮取汁液,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。
『沖服』
▼
一些難溶于水的藥物,如牛黃、三七粉、羚羊角粉、朱砂、硇砂等。宜研極細粉后用湯劑沖服。鮮藥,如鮮竹瀝汁、鮮生地、鮮蘆根等,按醫(yī)囑取汁沖服。
煎好的藥液最好立即濾出,每劑約50-200ml,混合后分次服用。如藥液太多,可將混合的藥液大火濃縮后再服用。最好當(dāng)天煎制,當(dāng)天用完。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裝湯劑,根據(jù)代煎真空包裝的提示,冰箱冷藏盡快服用完畢。
9
煎煮后如何服用?
1.服藥的溫度:根據(jù)病情需要。
溫服:湯劑大多需溫服。特別是一些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的藥物。
冷服:即將煎好的中藥湯劑放涼后服用。一般來說,寒劑宜冷服,適用于熱證。
熱服:將煎好的中藥湯劑趁熱服下。一般而言,熱劑宜熱服,適用于寒證。比如外感風(fēng)寒時一定要熱服,服后蓋好衣被,吃熱粥,助出汗,這樣才能更好地發(fā)揮藥效。
2.服藥的劑量。具體根據(jù)醫(yī)囑病情需要,有的是分服(分次服用),有的是頓服(一次性服用)。
10
服藥的時間
湯劑一般每天一劑,分早晚二次服用。
至于飯前還是飯后服則主要決定于病變部位和性質(zhì):一般來講,病在胸隔以上的(心、肺),如咽痛、感冒、頭痛、眩暈等應(yīng)在飯后服用。如病在胸腹以下,如胃、肝、腎等疾患,則要飯前服用,某些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要在飯后服用,滋補藥要空腹服用,安神催眠藥應(yīng)在睡前服用,特殊方劑應(yīng)遵醫(yī)囑。
附:常用藥引子
俗話說:“藥無引使,則不通病所。”藥引子亦稱引經(jīng)藥、引藥,主要是指能引導(dǎo)處方中的諸藥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臟腑,直達病所,使之更好地發(fā)揮治療效果的藥物。
具體來說,藥引子主要有以下功效:
增強藥物療效。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藥湯劑,常放入大棗;產(chǎn)后淤血多、乳汁少等,常會用到生化顆?;蛏瑁詈糜眉t糖送服,以增強補血散寒、祛淤的功效。
直達病處。中醫(yī)認為,鹽味咸,可引藥入腎,作為藥引能幫助藥物直達病變處,更好地發(fā)揮補腎的作用,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如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、大補陰丸等,最好用淡鹽水送服。
緩解“毒性”。清熱解毒藥藥性寒涼容易傷胃,含貝殼礦石類的中藥較難消化,都需要用米湯送服,可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,顧護胃氣。應(yīng)用甘遂、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藥物時,常常用紅棗做藥引,緩解毒性。
常見藥引子的用法用量
生姜湯:常用于送服治療風(fēng)寒感冒、胃寒嘔吐、脘腹冷痛等病癥的中成藥,如通宣理瞵丸、理中丸、附子理中丸等,亦或是中藥湯劑。一般用生姜3、5片。水煎取汁,溫?zé)崴头兴幖纯伞?/span>
稀米湯:主要指粳米湯或糯米湯,能保護胃氣,減少苦寒藥對胃腸的損傷。常用于送服寒性較重的中藥湯劑或中成藥,如三黃瀉心湯、牛黃清胃丸等。一般用粳米或糯米適量熬成稀粥,取上層湯汁,趁溫?zé)崴头幬锛纯伞?/span>
蜂蜜水:常用于送服潤肺止咳、潤腸通便的中藥,如百合固金丸、養(yǎng)陰清肺丸、麻仁潤腸丸等,一般用棗花蜜或槐花蜜5~10毫升,沖入溫水300毫升,送服藥物即可。另外,蜂蜜還能減少中藥苦味,使中藥更好入口。
大棗湯:常用于送服益脾胃、養(yǎng)心安神的中藥,如人參健脾丸、歸脾丸、香砂養(yǎng)胃丸等。一般用大棗5~10枚,加水煎取汁,送服藥物即可。
淡鹽水:常用于送服補腎藥,如大補陰丸、六味地黃丸、桂附地黃丸等。一般取食鹽1~2克,加溫水300毫升左右,溶于水后送服藥物。
蔥白水:常用于送服治風(fēng)寒感冒、鼻炎,痘疹類病的藥物。多以大蔥白1~2段切碎,煎水取汁送服藥物,或入湯劑同煎。
竹葉水:常用于送服清熱利尿的中成藥,如導(dǎo)赤丸、萆分清丸等。一般取竹葉6克,加水煎煮取汁,待溫送服藥物。